足球直播

苏炳添好大一根(苏炳添为什么这么厉害?)

时间: 来源:黑土直播
标签:


2021年8月1日,东京奥运会田径的第三天比赛中,老将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晋级奥运会百米决赛,之后又在决赛中以9秒98获得第六名。虽然没有拿到奖牌,但这个成绩已经是超级得好了。

首先,如果9秒83的成绩出现在最后的决赛,那么苏炳添是可以拿银牌的,因为最终决赛的银牌是美国选手克里以9秒84获得的。

其次,苏炳添在前后两天里连续跑进了两次10秒,这对亚洲人来说都是极为罕见的,9秒83可以列入人类百米跑历史第13名,亚洲第1名。在人类百米跑历史最佳成绩中,亚洲第2人就要排总榜的第93名了。看到这,你就可以知道苏炳添的成绩有多么厉害了。

更加不可思议的是,苏炳添还差一个月满32岁。这个年龄对百米跑这项运动来说,属于绝对的高龄。因为这个项目特别需要肌肉的爆发力,而32岁的运动员,肌肉已经不太可能处于巅峰状态了。

那么苏炳添是怎么跑出9秒83的好成绩的?

原因一:科学式训练

其实,这个答案并不是局外人的分析,而是苏炳添自己对自己为什么能跑得那么快给出的详细解释。

他的身份除了是运动员之外,还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副教授。就在跑出9秒83好成绩的当晚,《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》这份期刊的英文版就发表了苏炳添的论文。当然,这篇文章的翻译版是在2021年8月1日公布,而文章的中文版完成于2019年初。这篇文章,可以说是苏炳添自己分析自己为什么能跑那么快。

苏炳添认为,成绩提升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学化的训练。

目前,全球公认的科学化训练程度最高的是美国。所以从2017年起,国家田径队从美国聘请了几位著名的科研型教练,不光苏炳添成绩大幅提升,连他的队友张培萌、谢震业和韦永丽的成绩也一样大幅提升。

科研式训练,首先要摸清运动员当前的各项数值,他们使用的设备是 Omegawave。你可能在篮球、足球的训练画面中可能见到过这个设备,在运动员的胸部会系一根黑色的带子,上面有一个小传感器。这套测试设备来自芬兰,可以测量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水平、心肺功能、肌肉反应速率,用来寻找训练量的最大值,判断运动员的恢复情况。

在全面测试后,教练找到了苏炳添的7个主要问题,分别是——股后肌群与踝关节力量不足、主动下地速度和发力速率慢、起跑前7步偏小、扒地动作不合理、呼吸节奏控制不好。然后针对这几个缺陷,设置了14个训练成果的评测项目,比如前后脚起跑器距离起跑线的距离、起跑前膝关节的角度、前7步的步长、跎屈最大功率、下摆腿最大功率、半蹲最大功率,还有卧推和高翻的重量。

高翻其实在举重运动中经常使用。举重分成抓举和挺举。挺举的方式中间有一个停顿,就是把杠铃提起来以后,手腕往后一翻,先把杠铃架在肩和锁骨的位置,喘一口气,再把杠铃挺起来。而高翻这个动作就是挺举的前半程。

你听到这里可能忍不住问,苏炳添不是短跑运动员吗,练腿啊,怎么练起举重了?其实,你看看世界短跑名将的上肢,那肌肉都是极为发达的,所以,上肢肌肉对提高短跑成绩的作用其实非常大。首先就是起跑撑地的那一下,对起跑速度影响很大。其次就是奔跑起来以后,强有力的摆臂既能让身体保证协调,还能把有力的摆动传递给下肢,增大步伐。

在Randy教练来了之前,苏炳添高翻重量是100公斤,训练2年后,增强到115公斤。

另外一个项目叫跎屈。这是什么呢?其实很平常,我们伸直腿、压下脚面的动作就是跎屈。跎屈功率指的是奔跑中脚蹬地,脚踝带着脚掌做动作时的功率。这一项,在Randy教练到来之前,苏炳添只有900瓦,但2年之后猛增到2050瓦。正是由于脚踝力量的大幅增加,苏炳添的前脚的起跑器可以后移3cm,后脚起跑器可以后移2cm,并且前7步累积的步长增加了90cm的距离。

在Randy教练到来之前,苏炳添的百米最好成绩是9秒99。假设在起跑的前7步中,教练来前后的频率是一样的,那么这7步多跨出的90cm,就会让他在百米过程中缩短0.08秒左右的成绩,于是9秒99就能缩短到9秒91。再加上肌肉力量的暴涨对中途跑的助力,于是苏炳添最终在一个接近退役的年龄跑出了9秒83的成绩。

原因二:没有过度开发身体

苏炳添能在32岁跑出职业巅峰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过度开发身体。

自从进入职业体育后,他晚上11点之前睡,早上7点多起床,一贯如此,不抽烟、不喝酒,而且从不追求超大运动量训练。在15岁之前甚至没有扛过杠铃,练腿部力量只使用深蹲跳跃的方式。除了练100米的专项外,甚至连200米都没跑过几次。只有2020年体育总局要求所有运动员必须通过体测,才不得不练了几次3000米。

由于短跑型选手的肌肉类型和3000米长跑的完全不同,如果长跑练好了,短跑需要的肌肉量就会减少,所以苏炳添也只追求3000米将将过关就可以,13分38秒的成绩甚至还比不过重点大学体育特长生的水平。

规律的生活、精心的保护,所以到了28岁以后苏炳添的身体还有一定的开发空间,外加上科研式的训练,就把苏炳添的优势充分开发了出来。

科研式训练的价值

今年的奥运会还有另外一例,也是通过科研式训练取得成功的,而且最后得了冠军,那就是奥地利女子公路自行车赛选手安娜·基森霍夫(Anna Kiesenhofer)。

她岁数也不小了,30岁,本职工作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数学博士后,研究方向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。她这次夺冠,领先第二名的程度非常夸张,足足1分15秒。以至于第二名荷兰运动员到达终点时,因为前面看不到任何人,高兴的庆祝自己夺冠,结果教练团很尴尬地提醒她,你是亚军。

安娜的夺冠更是让人惊讶的是,她训练涉及的一切事物,营养搭配、设备采购、训练计划、身体评估,全部一手操办,并没有体能训练师、教练、营养师、队医之类的辅助。

这次东京奥运会天气炎热,而且还要在富士山盘山公路上爬升2600米高度。于是,安娜在模拟训练时使用了身体核心温度的传感器。这个设备,我们曾经在科技参考第197期《马拉松选手失温》中讲过。安娜在一个模拟东京夏季炎热天气下的环境中训练,时刻盯着身体核心温度,保持在38.5℃以内,测量自己可以维持多久时间的高速骑行。

在训练中,结合传感器的指标,她就能实现,自己通过身体感觉来判断核心温度什么时候到达了38.5℃,然后减轻运动强度到什么程度后,能继续下一次长时间的冲刺。她就是通过这样高科技的训练来把握体能分配的。

这样的高针对性的训练还真没有白做,在这次东京奥运会上,比赛当天的温度是33℃,全程坚持下来的运动员只有出发时的2/3,而安娜一个自行车界几乎没人听说过的人,竟然取得了碾压性的优势。

今天的世界赛事中,项目已经在更加细微的领域展开竞争,早就不是一句“10年坚持刻苦训练就能夺冠”的层次了。训练、恢复都必须配合精准的测量和个性化的项目设置,才能夺冠。和生物科学有关的各种技术在体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。科技延长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,也提高了运动成绩。

相关足球新闻